聯合筆記》三峽大壩的潛在危險

卓亞雄


三峽大壩工程在「大江截流」九年半後,日前以「最後一抹」
成功合龍,這是歷史紀錄,但可能也是人為啟動世紀災難的開始。

三峽大壩當然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其兩千兩百五十萬千瓦的
水電機組裝置容量,是十七個台灣核四的裝置容量,可以從武
漢一路點亮到上海,這對工業急速成長的中國大陸,絕對是重
要的。

但大壩潛在的風險更是可觀。不必談遭核彈攻擊這些機率極低
的狀況,但大壩畢竟是人類強加在三斗坪的人工構造物,萬一
有任何人類已知之外的變數發生,很難想像三百九十三億立方
公尺的庫容(相當於一百個滿水位的翡翠水庫)會帶來什麼樣
的災禍。

不談意外,只談江河自然條件的改變。過去,長江上游的自然
崩塌及人為土石流失,隨長江的輸砂能力漸次堆積在中下游江
岸,最後沈積在上海市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崇明島。過去,輸
砂量與東海的淘刷,形成動態平衡,維持上海市的存在基礎;
但大壩合龍後,上游不再挹注砂源,長江三角洲陸沈的可能,
令人不敢想像。

更深遠的影響將在華南、江漢平原發生。過去靠著長江的豐水、
枯水期的交替,調整包括洞庭、鄱陽、高郵等五大湖的水位,
進而影響五大湖及其支流水域與陸域的配比,之後水域蒸發調
節華南、中南半島、台灣的氣候及降雨氣候條件,再往前推,
也影響農業生產等動作。合龍之後,這些問題都會引發一連串
變化。

尤其淤砂,大陸曾評估三十三個主要水庫淤砂對壽命影響,竟
然部分水庫只剩十五年不到壽命。以長江近年泥砂量大增近兩
成,三峽大壩能不令人憂心?

三峽建壩從倡議之初即引發世人關注,問題無非好處都是預期
可見、可量化、現代人就能享受到的;而壞處卻是未知、理論
上會發生、後代子孫得承受且越發難以承受的。至少可以這麼
說:這個建設是不符合「永續」原則的。

【2006/05/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ZZZZZZZZ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