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aberge (花˙鳥˙風˙月) 看板: Gossiping
─────────────────────────────────────

※ 引述《CutePinkgirl (不能甘心放手)》之銘言:
: http://tinyurl.com/m47lty
: 美國的萬寶華今天公佈一年一次的人力短缺調查報告(詢問雇主-你覺得員工好不好找,什
: 麼樣的員工最難找?)去年台灣排名全球第6,今年情況惡化為全球第1,認為員工難找的
: 僱主比率高於各國,有62%的台灣僱主覺得人才難尋(去年是51%),是全球平均30%的兩倍
: 。第一名是RD研發人才。

這個問題我個人懷疑以後只會越來越大 不會越來越小

甚至漸漸會到達一個失衡的狀態

一件問題可以從很多層面去頗析

針對這樣一個現象 至少就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去討論

首先是第一個

[m[1;33m教育與職場的銜接問題[m


什麼樣才是理想的員工? 首先若排除薪水議題 (此議題龐大故暫時留待後兩點討論)

當務之急是找到立刻就能適應工作環境和理解工作內容的員工

然而每間公司需要的職業能力和技巧皆有所不同加上 與學校的授課內容的差異

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找到立刻就能勝任的人

任憑雇主再不願意去承認批評學生素質低落 都必須去面對現實上僧多粥少的問題

而如何去改善這樣的結構環境 首當其衝的是在一開始對於面試的用心和訓練的耐心

檢單的拿兩個國家當做例子

在教育與企業合作關係較鬆散的日本來說

大型企業在雇用員工的時候 便注重所謂"職前訓練"的環節

職前訓練除了針對旗下各部門的員工灌輸企業理念等精神之外

更重要的是針對公司文化和細部環節 都在職訓時有一套完整妥善的教育系統

這樣的方式一方面除了幫助員工在正式工作後能夠較妥善快速的適應之外

更能在遇到問題時因為對企業內部結構有一定了解的關係而即時找到需要的協助

同時 同期進入公司的員工也因為這樣有了更多的團體意志和彼此的競爭意志

不論是在增強企業文化認同感和提升內部競爭力上面 都是合理的投資

可以減少因為內部環節溝通不良導致的效率低落 以及對於公司缺乏認同感的情形


另一方面講就企業與教育合作的美國 除了各大企業會在校內合作延攬人才之外

當地的大學生也很重視利用寒暑假去企業做所謂的"intern(實習)"

一方面大多數的intern除了提供學習的機會也給予相當程度的薪水

(有些大企業給的intern薪水價錢非常可觀)

另一方面也可以預留將來進入職場後替自己卡位的機會

在美國找工作 特別是工程領域方面 有兩種人具有較大的市場

一是具有3~8年經驗以上的資深工程師 二是曾經在該家企業intern表現良好的人才


兩個國家盛行的兩種不同方式 雖然實質上有文化背景導致的差異性

但是基本上都是為了"進一步快速找到並留住理想人才 替公司解省磨耗損失"的努力

反之台灣企業往往缺乏整體性的訓練過程或者不注重訓練內容 導致常見空轉現象


[m[1;33m第二個則是人才流失[m

這點主要是由兩個環節去觀察

1.首先目前過多的學校太多的學生的情況下 造成了過多的隱性失業人口

受教育的目的有許多種 其中一項是包含強化自己的職業技能

但如果今日大多學子聽到"強化職業技能"就直覺聯想到線上遊戲打怪轉職的時候

對於廣開教育之門原有的立意是否也該做一個反思性的檢討?

有競爭才有進步 因為供給少 價值才會增加 學位也是如此才有價值性

舉例來說 倘若大學畢業以後 你做的工作需求與技能和四年前你需要的相去不遠

那麼你在教育上投資的成本就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你可以去做別的投資

這或許一方面歸咎於學校所開的科系往往與當今社會提供的工作職缺不相符

另一方面的重點則是學校生活過程當中 那些需要學習的環節 我們錯失的太多

同時這裡還可能存在一個盲點 我們有這麼多的跟物理數學化學英文等等相關的科系

但就事實而言並沒有這麼多的人真的能精通物理數學化學英文等學科

也就是說 當你開了這樣的科系卻找不到理想的學生來就讀 你等於造就兩種損失

從學校的角度來說 這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你給了環境師資 卻少了有潛力的學生

產出的成果與當初的期望勢必會造成程度上的落差

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 我們未必能夠專精上述學科

但更重要的 我們不是需要精通這些學科才能活下去!

有太多的職業需要的內容與上述這些學科無關 如果照我們所說

你是四年後才進入這樣的產業

等於你一來浪費了四年的光陰和成本 二來你少賺了四年的薪水與經驗


但是鼓勵學子立刻離校就業 不是一個可行又積極的辦法 對許多人來講

大學生活可能是人生當中屬一屬二精采的生涯 為求繼續安逸而延畢的學生也略有耳聞

我們在此不批評教育或許低落 但往往學子的行為會讓人想到"一年強半在城中"這句話

所以 如何讓教育體系有一個合理的退場機制以強化人才培育的過程才是當務之急


2.人才流失的第二部分 我想應該著重在人才的外移

當人們失去用手投票的機會 他們便選擇用自己的雙腳

當台灣的就業環境普遍性扭曲時 面對物價上漲與薪水壓制的雙重壓力之下

高階人才外移也變成一個必然而迫切的現象

如果台灣分紅費用話是德政的話 是否也該調整市調最缺乏的RD薪水 到一定合理的程度?

輿論撻伐之下企業不得不遵守分紅費用化的原則後

換來的則是RD現金時薪約90~120的薪水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少了重賞 勇夫何在?

大環境不好景氣不好等理由 目前企業多半取消所有獎金分紅利潤 如此一來

越來越多的研發團隊 越來越多一技在身的工程師 直接跳槽日美韓甚至新加坡

找當地的公司過高出3~5倍的薪水並且移民 都不會是令人意外的現象


但這是對台灣很大的打擊和傷害 第一方面他們失去了一定程度的稅收

二來這些人可能從小就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來的重要人才

培養完成後卻沒有留住他們的誘因和條件 是教育資源上很大的浪費

第三個是我們變相將更多的先進技術進一步輸出至競爭對手之中 降低我們的競爭力!

新加坡或許是個悶熱的國家 但是許多打聽過的人都會毫不考慮的希望移民過去

他們對技術移民的歡迎性高 平均薪水比台灣高 物價水準衡量的結果相對划算

房子又合理而便宜 你能賺更多錢存更多錢買更好的房子 並且在45~50歲前規畫退休

更不用說可以不受老闆的不合理要求24小時變相加班不支薪...連蜆精都不用喝了!

你或許可以怪那些要出走的技術人才沒良心 同時也請想一想換成你是他你想不想跳走?

同樣的環境還有只要你取得聘書便可申請技術移民加拿大部份省份

在那邊工作三年便可成為有久居民 然後從此至美國工作不需要申請工作簽證

另外65歲以上人口每年還有社會福利給足夠的零用錢過生活....

如果說良禽擇木而居 如何把台灣企業環境導正成適合良禽的那塊木我想是值得審視的


[m[1;33m最後第三點 則是世代心態的差異性[m

把這點留在最後討論 是因為這或許是台灣漸漸要全面正視的龐大議題

現今的貧富不均逐漸增大 不論從任何方面看來都不是益處

然而貧富差距的族群 [m[1;33m與其從雇主與雇員的角度來分析[m

我建議有其必要性的[m[1;33m從年齡層區隔來討論[m

就事實來說 目前地球上最有錢的一個族群恰好是落在"嬰兒潮"這樣一個時代上

而如何妥善而合理的將這部分的資源緩慢導正到當今市場上

變成了一個非常嚴肅而謹慎的議題


如果試著簡單的對這樣的現象下一個規納的話 我們或許可以從這句話去解釋:

[m[1;33m"有錢的人不花錢 想花的人沒有錢"[m


高齡化 少子化 這樣的議題的嚴重性 也許大過於我們的想像也不一定

日本郵政自從民營化之後 立刻耀升成全球擁有最多現金資產的企業

可見日本的儲蓄金額有多龐大 也正因為這樣 市場活絡度也不斷受到打壓

實例來說 大部分有這樣儲蓄習慣的人或真正能夠稱上有資產的人

往往都是位在是屬於沒有大量消費習慣的嬰兒潮世代 這當然是正常而合理的現象

由於兒時的貧困環境造成的節省概念害經濟起飛後累積的大量財富的結果

可想而知的便是一種節省日常開銷注重財務保值的生活態度

對嬰兒潮的觀念來說 與其追求物質享受 他們更加重視財產累積與未來保障

這個好處是讓一個國家變得有足夠的資本做貿易並且蓬勃發展 也是我們看到的現象

但是街下來我想介紹的是 這樣的行為模式所帶來的隱憂


整個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於消費 經過簡單的乘數原理以後因為需求不斷

供給也不斷 製造更多的就業市場 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

但是消費的前提在於人民有消費的意願 所以我們如果注意現在台灣的模型

具有較高消費意願的是較年輕的族群 他們習慣關心自我 習慣犒賞自己

能夠接受刷卡的方式 能夠接受用貸款買車買樓 花錢出國旅遊散心

買高價的相機 包包 衣服 或者去唱歌看電影等消費行為

[m[1;33m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m


而另一方面 具有高度消費能力的族群則是剛剛提及的嬰兒潮

他們在購買上的意願相較之下便不如大約25~35的上班族群

他們不能接受花錢買沒有意義的東西 購買時注重的是價格跟實用性

平常的生活盡量減少在外開銷的行為 比起外食也偏好在家裡做飯

唯一有可能花錢的地方 往往偏重奢侈品 比方名車 名牌包 好的球具 海外旅遊

然而這部分都不是台灣的主要市場 變相等於將錢流入海外

同時另外一個花錢的地方是投資資產 比方買樓買股買地

這也連帶造就台灣房價仍然位居高位的原因

只要還有購買意願 市場的價格就會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

但這樣的現象造就了一個結果 也就是一個[m[1;33m慢性讓社會上的消費行為不停衰退的現象[m

當你有一附份很想買卻沒有錢的客人 當你有另外一部分很有錢卻不想買的客人

你勢必會面臨一個現象 就算你有再好的東西 也不知道該賣給誰....

而當你也賣不出去 賺不了錢 你沒有錢消費 沒有錢儲蓄

也沒錢買成本讓你的上游廠商賺錢 你的上游廠商也因此沒辦法讓更上游賺錢..

這會帶來一種停滯 緊縮 而我說得不是個案 是全面性的市場低迷與蕭條



如果從地球的角度來看 嬰兒潮登上舞台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大事

他是人類成功的邁向全球化並且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

而如何妥善的讓嬰兒潮在地球這個廣大的舞臺上做一個精采的謝幕

也就變成了現在每個國家要面臨的當務之急 我們必須照顧到每位嬰兒潮的退休問題

同時也要考慮國家社會的角度 適當的將這筆嬰兒潮的退休資金拿來做更多廣泛的用途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也慢慢往這層現在正浮出檯面的潛在客戶做準備

簡單介紹的話可以從5個R的面向來看

1.Retirement pay management:

許多投資公司與大型銀行已開始將目標著手在退休金管理的市場上

並且希望能用基金方式讓廣大的即將退休的嬰兒潮將退休金存入這樣的管理帳戶

這一波的市場若是成功 等於無形替金融業注入一筆可觀的資金

當然退休基金管理相關議題以及商品包裝也成了整個計畫的關鍵

2.Reform:

當今來說台灣裝潢市場或許尚未蓬勃 但是約十年過後隨著高齡化到來

房屋重新裝潢的市場將可能會是極具性的增加 許許多多的輔助性設施

比方輕壓即開的水龍頭 防滑設施 無障礙環境 人性化動線等

各種適合年長者居住並且感覺到輕切和方便的空間 將會是居住的一大要點

3.Recreation:

隨著退休生活的到來 對於有錢又有閒的嬰兒潮來說 如何"快樂"的過生活

並且滿足人生的願望 變成了一個具有潛力的企業 除了簡單的旅遊之外

搭乘輪船環遊世界或者長期拜訪度假中心 這種長期度假並有紀念性的行程

也是近年內有可能開始熱門的重要商品

4.Robot service:

在看護需求可能逐漸增加的未來 機器看護對於獨居年長者便是一個可觀的市場

事實上許多企業與許多學校都有開發不同的機器看護人 包括輔助餵食

甚至陪伴年長者聊天 娛樂 打電話來時直接視訊面對面說話等都有

另外也有可以像鋼彈一樣穿在身上的省力裝備 出一點點力氣便可扛起一包米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研發不論軟硬體通常沒有統一的系統和能夠共同交換的情報

往往都是每家公司各自為政為主 對將來的市場開拓與統一性埋下一大隱憂

5.Rest in mercy:

這是一個偏向嚴肅的議題 事實上在生活中較少出現這樣的英文單字

他代表了一個令人避諱但或許又不得不去面對的現象 就是關於安樂死

人類是否有追求死亡的自由 我們先不予討論 但是針對這樣高齡化的到來

當罹患當今仍然無法救助的疾病患者在痛苦中做出安樂死的請求越來越多時

這樣的議題勢必會被拿出來做更多討論 而我們勢必將面對 即使在國內違法

在將來若是出現代辦至合法的國家接受服務的公司 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而如何妥善的管理這些公司以致不出現漏洞 我認為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寫了這麼多八卦又不算八卦的東西 提供這一點意見還希望得到更多專業的不吝回應

另外 文末再點出幾個關於薪資問題與高齡化有可能帶來的重要現象:


首先是健保的議題 隨著高齡化之後 健保開銷漸增收入漸減 (工作人數減少)

如何妥善管理達到收支平衡是非常需要妥善思考的議題

如果社會保險是美意 那也要讓這份社會保險發揮一定的成效性才可以

目前令人擔心的是若是以後小生病小手術健保不給付 卻又面臨每人必須強制加保的情況

健保本身對社會的功效是利或是弊便是一個可能需要重新評估的問題


二來擇是令人更加擔心的: 將來勢必漸增的[m[1;33m平均就業扶養人口數目[m

當嬰兒潮正式步入退休階段後 整個社會的核心就落在當今約18~35歲的族群

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資產和能力去負擔龐大的整體家庭開銷(包括高齡長者)?

更嚴重的是 又是否還有足夠的意願去面對婚姻問題?

這樣的未來不僅讓人擔憂 更讓人對於目前就業市場現狀感到加倍的不安

人們說中國接下來勢必是強勝的國家 他們有足夠的市場廣泛的人才和資源 但在這之前

他們更必須妥善思考 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化加上一胎化這種雪上加霜的結果

數據顯示 2025年 平均一個中國工作人口 需要照顧四個退休人口...

也就是你的薪水只少要養活5個人 你再來想養車養樓養妻養子...



.所以 如何在這一切的擔憂成真之前 成功的將資金妥善的轉移到現在的上班族群上

一方面增加每人的收入與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做好準備全力迎接嬰兒潮退休的銜接問題

另一方面讓每個人有足夠的資金去撫養退休後的年長者讓其有充裕而幸福的生活

是這個世代的我們需要去承受的重要問題

我們被祝福所生 當然希望給予我們最大的努力讓我們的長者幸福平安

這是我們的責任 也是我們的光榮

基於這樣的種種理由

我認為如此的過低新鮮人薪資造成的社會不平衡結構

會造成一個潛在性的危險問題 讓我們的社會對於變動的抵抗力薄弱

同時對於將來即將面臨的環境 失去做好妥善面對的寶貴機會


所以 現今企業減少薪資成本 換來年輕人全面性的資金不足無法撫養接下來的高齡社會

長遠看來屬於短多而長空 實在是不明智的一種行為!

就像我一開始下的注解一樣

我懷疑並擔心接下來問題只會越來越大 [m[1;33m甚至最後到達一個失衡的狀態![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ZZZZZZZZ9 的頭像
    ZZZZZZZZZ9

    ZZZZZZZZZ9

    ZZZZZZZZZ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